中医跟师学习三个需要:领悟师意﹑感悟医理﹑开悟医道

中国好中医 471650 2023-12-06 08:53: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徐军奇

在中医传承中,跟师学习是很重要的环节。中医跟师学习的时间有长有短,出师时间长短则与学习者的悟性息息相关。笔者认为,跟师学习需要领悟师意﹑感悟医理﹑开悟医道,本文探讨如何培养中医跟师的“三悟”能力。

领悟师意

跟师之前,要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有大致的研究,这样跟师时才能掌握其临证要领。首先,要认真学习老师在诊疗时的一言一行,碰到什么样的病人,怎么问诊,怎么看诊,如何做到四诊合参,如何收集有指导意义的诊疗信息。其次,是认真学习老师辨证思路及个人遣方用药经验。再次,要学习在患者复诊时如何根据患者反馈服药后有无不适、症状有无好转等信息加减药物。最后,跟师时要善于思考,对老师在诊疗中的疑问,要一一释疑,并总结整理文案。《临证指南》中有言,此书“乃门人取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附以论断,未必尽桂本意也。”故跟师学习时一定要及时反馈疑难问题,务必亲听师训,领悟师之本意。切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感悟医理

中医跟师临证中要感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中医学是上古先人通过对天地万物和人体自身变化的长期观察,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总结的独特理论体系。要感悟医理,就要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规律相结合,要与人体自身感受相结合,把中医医理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一个循环无端的整体,像河流一样奔流不息,一旦淤阻则百病丛生,因此,“生命在于运动”。四季变化、风寒暑湿,皆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规律,人体在自然界必然会受四时之气的影响。《黄帝内经》云:“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通过古人的经验,再结合临证时所遇病证特点,然后辨证论治,“虽不中,不远矣”,一切学科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中医要在临证和生活中感悟千变万化的医理。

开悟医道

中医师在跟师时要加强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对于中医四大经典要认真学习,筑牢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学与古代道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内经》既是中医学理论典籍,也是道家阴阳学说的重要著作。其中记述了传统的阴阳互生、平衡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人体内邪正盛衰理论,最后表达了“天人相应”的大宇宙观和人体观。医理与易理相通,医道之基源于道家阴阳学说,可以说医道也是易道,学习中医哲学理论之外可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以做到触类旁通,并与文﹑史﹑哲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甚至与音乐﹑书法﹑武术等传统技艺交叉渗透学习。古人对于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都是一脉相承的,并出现诸如张仲景﹑朱丹溪﹑曹颖甫等古代中医大家,他们皆是亦儒亦医或弃儒从医,自学成名。开悟医道需要有强大的传统文化功底作支撑,一旦觉悟,就可以一通百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中医师不管是在跟师学习的哪一个阶段,始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在临证中要求同存异,重视悟性才能提高能力,悟性也有助于临证中提高自己的思考﹑思辨能力。一边读经典一边临证,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中医临证及理论水平。

上一篇:【学术交流】浅述道家与中医之间互相交感与影响包容
下一篇:推动中医药院校党建教学深度融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