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局就广东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全文)

中国好中医 123 2023-12-19 16:43:4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3年11月23日(周四)上午10:00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 欧阳波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正式启动了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年多来,各示范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聚焦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形成了各有侧重、特点鲜明的改革成果清单。为及时总结宣传各示范区改革成果,推动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我们组织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4场,将向大家重点介绍广东省紧密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等。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嘉宾:

  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先生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锦汤先生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玲女士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袁伟女士

  下面,请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 徐庆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广东2006年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特别是2021年底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广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五大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打造医疗高地,中医医疗资源总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5家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7家国家中医特色中医院建设医院和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和工程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群。推进3家综合医院的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创建15家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遴选10家医院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做大做优中医药优质资源。2022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4万个,中医诊疗量1.87亿人次,占全省诊疗量的23.3%,约占全国的10%。二是打造创新高地,中医药科研优势持续巩固。“两室四院一中心”等高水平中医药科研平台深化建设,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加快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批7个工作站完成立项。全省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10项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是打造人才高地,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设首批4家省级高水平中医药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量持续领跑全国。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工程,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5.66万人。选树“大医精诚”典型,新评选第五届省名中医80名。四是打造产业高地,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扩大。新增“岭南新八味”道地药材保护名录,首批18个中药制剂入选“岭南名方”,建设18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中华老字号中药广州现代产业城。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年产值约284.1亿元,全省中药工业营业收入636.81亿元。五是打造国际化高地,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显著加快。搭建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第四、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36项。粤产青蒿素“哌喹片”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完成20款中成药海外注册或备案。

  二、“四大机制”持续健全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健全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和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全省100%的地市和88.52%的行政建制县(市、区)均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云浮、茂名推进市县两级设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心”全覆盖。二是健全医保政策机制。构建体现中医医疗特色优势、以健康绩效和诊疗质量为核心的医保支付方式。三是健全人才评聘激励机制。建立省、市、县中医药行业表彰奖励长效机制,定期开展省名中医评选表彰。对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工作满10年的专业人才,可直接认定副高职称。四是健全中药审评审批机制。全力支持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首批中药制剂实现在澳门医院的跨境使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接下来,广东将继续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部署,瞄准“高地建设”和“机制创新”两个关键目标,加强沟通协调,开展中期评估,挖掘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开创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 欧阳波

  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通报一下新闻单位。

  新华社记者

  广东中医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请问有哪些举措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 徐庆锋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措施:

  (一)推动“三大建设”

  一是推动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升级建设。重点扶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各级财政投入了118.72亿元支持58家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升级建设;28家城市三甲中医医院启动紧密型“组团式”方式对口帮扶42家县级中医医院;2022年起,陆续安排5600万元支持28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推动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龙头。

  二是推动中医馆全覆盖建设。先后投入1.8亿元部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医馆1831个,实现省域全覆盖。2023年起,重点安排1380万元支持粤东粤西粤北9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馆内涵建设,安排1742万元支持87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

  三是推动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100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带教培养2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工程,每年培训100名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和500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持续实施中医专业的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为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

  (二)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县级管理机构实现从无到有新突破。不断健全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省21个地市均设立了中医药管理机构,行政建制的122个县(市、区)有108个设立了中医药管理机构,占88.52%。

  二是基层服务能力实现量质提升新突破。截至2022年底,城乡每万居民有0.61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基层机构诊疗总量的33.83%,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分别为64.09%和80.28%。

  三是基层人才队伍实现多重巩固新突破。52%的县级中医医院建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训县级医疗机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人员1800余名;招录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医药专业)3700名,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870名;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2097名民间中医取得行医资格。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广东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粤港澳中医药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 徐庆锋

  感谢您的提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的主要责任主体,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特别是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广东立足粤港澳三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在推进规则衔接、制度衔接和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高规格的制度设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相继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及有关配套实施方案、《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发展大局全方位高水平谋划,推进落实。

  二是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合作平台。开辟粤港澳三地中医药融合发展新路径,广东中医药主管部门联合港澳卫生行政部门成功举办了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共促成85项中医药合作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中,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高峰论坛,共商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良策,有力推动中医药从大湾区走向世界。

  三是健全高效率的协作交流机制。落实《粤澳中医药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多领域专业联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标准和中医药人才协同机制,有效促进了湾区内中医药交流合作。

  四是完善高水平的多元服务功能。加大港澳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发展路径。广东中医药院校招录港澳学生规模持续名列全国首位。支持港澳中医师在大湾区内地执业,目前已有204名港澳中医师在广东省内医疗机构执业创业。选派中医药专家支持香港中医医院建设。实施“大湾区中医访问学者计划”向港澳派遣中医专家,共同探索中西医结合新模式和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新路径。

  广州日报记者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备受关注,借助粤港澳三地中药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请问广东有哪些特色举措和成效?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王玲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有关工作要求,广东省药品监管局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目前,总体目标要求的第一阶段6项重点任务均已全部落地见效。

  一是落实“港澳药械通”政策,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内地临床应用的通道。截至目前,“港澳药械通”共批准指定医疗机构19家,批准药械48种,其中药品27种、医疗器械21种,惠及患者4050人次。

  二是承接国家药监局委托对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简化注册审批,推动粤港澳中药监管机制对接,助力优质港澳传统中成药实现在内地注册上市,全面提升广东省中药注册审评审批能力。截至目前,已有10个港澳外用中成药获批内地注册上市。其中澳门2个,香港8个。

  三是支持港澳药品跨境在大湾区内地生产,推动大湾区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首创“港澳持有+大湾区内地生产”的监管模式,发挥粤港澳三地中药产业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形成互补互动的产业链条。目前,已有麝香活络油等2个香港药品顺利实现跨境生产上市。

  四是推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成功跨境至澳门使用。目前,广东省中医院首批6个院内制剂批准跨境至澳门镜湖医院临床使用,让内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更好地惠及澳门居民。

  五是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粤港澳中医药政策与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平台,提升横琴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同时,支持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使用澳门地区已上市部分药品,进一步推动粤澳两地医疗和用药等民生公共服务衔接。

  下一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和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要求,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创新政策落实落地,促进大湾区中药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羊城晚报记者

  人才是改革创新第一资源,请问广东省近年来在完善中医药人才职称评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 袁伟

  感谢您的提问。去年3月,广东省人社厅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广东省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将完善中医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作为重点改革任务推进。改革突出本职工作评价,将中医药人才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处理疾病的实际能力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强化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和工作量考核,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实施一年多来,全省已组织开展了两届评审,从实施结果来看,改革成效明显,已基本建成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和社会认可度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重点取得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一是申报人数大幅增加。近2年,全省受理中医药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人数分别为2158和2299人,创历年新高,较改革前5个年度平均申报人数增长87.65%,我省中医药人才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

  二是“破四唯”成效显著。在资历年限方面,放宽申报门槛条件,但更强调工作实践积累,申报中医药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人员呈高年资变化趋势。改革前,申报人从中级到副高,从副高到正高的资历集中在3至6年区间;改革后,更为集中在5至8年区间,占比过半;9年以上资历人员占比近4成。专业能力方面,通过调取临床工作量、病案病历等信息并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申报人专业能力在同层级人员中的综合排名。工作业绩方面,全面实行“代表作”制度,让中医药人才做“自选题”。经对近万条记录进行分析,中医药领域“代表作”排前五的为“论文”“科普作品”“科研项目”“专业技术报告”和“其他代表作”,已实现多维度评价。

  三是与临床结合更紧密。基于临床指标,重点从中医药人才的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用、患者管理四个维度开展评价,打破改革前不注重临床积累的局面,真正把“会看病、看好病”作为评价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省中医药局健全中医药人才职称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我想提问的问题是医保方面的,在提升中医药发展方面,医保做了很多改革措施,可否请医保局领导给我们介绍一下?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李锦汤

  感谢您的提问。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初步建立起中医特色的医保支付体系,更好满足参保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具体有以下两方面举措:

  一是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中医特色医保支付体系。创新性开展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组织专家遴选了169个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和56个中医日间治疗病种,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并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分值库。今年,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进一步提高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及医保支付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激发医疗机构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内生动力,让广大参保人享受到中医适宜技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加大医保支付政策支持基层的力度,通过中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遴选9个适宜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基层病种,实行同病同分值同标准支付,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制定了中医治未病服务包等6个家庭医生中医服务包,将其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内容,并将符合规定的费用纳入普通门诊统筹支付范围。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医疗康复等中医药服务。率先培育了以德庆县中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广东省以三医联动方式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进行遴选,建立“岭南名方”品种库,请问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经验做法?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王玲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广东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全国具有特色优势。“岭南名方”遴选工作是广东省药品监管局联合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在以三医联动方式启动的一项中医药综合改革工作,也是广东省药品监管综合改革的重点项目。目前,广东省已批准的医疗机构制剂室有82家,获得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准文号的中药制剂1338个,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备案品种353个。通过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遴选工作,挖掘我省具有独特优势和丰富人用经验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逐步建立“岭南名方”品种库,并以此作为医疗机构与药品监管部门、科研院所、产业界推动中医药产业化的平台,加快推动我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一是规范遴选程序。先后发布了《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遴选标准》和《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申报指南》,组织和指导医疗机构申报。

  二是科学有序组织遴选。今年5月至6月开展对申报制剂的资料审核及试评,共111个制剂品种入围初选;7月组织我省中医临床及药学专家正式开展初选评分,共18个优秀制剂入围终选,随后我们组织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及岐黄学者等组成终选评委团队,通过一人一票,评选出复康宁胶囊、助孕丸和清金得生片等3个品种为首批“岭南名方”品种,贞术调脂胶囊、心阳片等5个品种为“岭南名方”孵育品种。

  三是大力支持入选制剂发展。今年7月,广东省药品监管局联合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发布了《关于对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入选制剂给予有关支持的通知》,对“岭南名方”及“岭南名方”孵育品种制剂提供医疗机构制剂监管、医疗保障、中医药管理等多方面帮扶支持。

  下一步,广东省药品监管局将积极通过“岭南名方”的遴选,探索构建“名医-名方-名药”的中药创新发展新路径,并以首批“岭南名方”为标杆,固化经验做法,持续打造“岭南名方“金字招牌,为促进广东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谢谢。

  健康报记者

  请问广东省医保部门在推动中医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减轻老百姓看病经济负担方面有哪些支持措施?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李锦汤

  感谢您的提问。近两年,我省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医保支付范围。按照国家规定,我省及时将符合规定的中药饮片、院内制剂以及中医诊疗项目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目前,我省已将1655种中药饮片、1360种中医医院制剂、136种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诊疗项目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支持中医药应用。

  另外,广东省药监局副局长王玲女士也说了,医保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在全国来说是首创的,对遴选为“岭南名方”品种的医院制剂,我省出台六个方面的支持政策:一是建立纳入医保药品目录的绿色通道。二是“岭南名方”品种按规定纳入长期处方管理范围。定点医疗机构可根据病情需要,将单次处方用药量延长到12周。三是参保患者在省内调剂的定点医院机构使用“岭南名方”品种产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四是使用“岭南名方”品种的费用,个人不先行自付。五是“岭南名方”品种可由生产的医疗机构自行定价,全省统一价格和挂网采购。六是“岭南名方”品种纳入医保基金单独支付范围,按照单独支付政策执行,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科研实力的重要表现。请问广东省在支持中医药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 徐庆锋

  感谢您的提问。广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以打造中医药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系统建设中医药“两室四院一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来,全省10项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4项。平台推创新、创新促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系统布局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围绕中医药临床科研、理论创新、产业转化等重要节点,结合中医药优势领域,先后布局组建中医临床研究院、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医骨伤研究院、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其中,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实验室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成果转化总金额超1.5亿元。“两室四院一中心”已成为广东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龙头,带动全省中医药科研创新取得显著效果。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提升平台实力。我们先后推出多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项目,支持各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40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全省有3名国医大师、8名全国名中医、2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2名岐黄学者、11名青年岐黄学者、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支持高水平中医院建设单位和大型中医药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引进了知名的中医药领域院士团队。

  三是强化机制支撑,凝聚发展合力。依托中医药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省各有关部门建立沟通会商机制,加强联动、协作配合、形成合力,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省科技厅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持续支持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省科技厅与省中医药局共建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委编办和省药监局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等建设单位在申报、资金配套和人员编制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 欧阳波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提最后一个问题。

  新快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广东省药品监管局近年来大力推进药品监管综合改革,请问在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王玲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部署,广东省药品监管局近年来以实施药品监管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加强中药科学监管,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几项具体举措:

  一是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监管生态。制定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实施细则,并完成14家重点企业和品种遴选,强化中药源头质量控制。发布广东省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指导意见,并制定76个产地趁鲜切制风险管控品种目录及配套技术指导原则,支持中药饮片企业将质量保障体系向产地加工环节延伸。健全中药全产业链质量评价机制,指导完成中药材相关质量评价指导原则134项和中药饮片生产技术规范300余项。

  二是建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药标准体系。开展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中药标准的全面制修订,强化标准引领促进中药产业链条上下游的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发布中药材标准342个,中药饮片炮制规范70个。发布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并全面加快推动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修订,目前已累计发布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417个。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标准建设工作方案,推动粤港澳三地中药标准的融合互通。

  三是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工作机制。修订《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及备案实施细则》,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及调剂管理,审批时限平均提速56%。开展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遴选,挖掘广东省在临床上具有独特优势的中药制剂品种,对首批入选制剂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向中药新药转化。加强对中药新药研发重点项目的服务,加速中药新药注册上市进程。近三年来,广东省共有22个中药新药项目申报注册,中药创新水平和申报数量显著提升。

  下一步,广东省药品监管局将加快药品监管综合改革步伐,通过强化药品监管能力,提升产业服务水平,推动广东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措施,助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 欧阳波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明天我们将介绍湖南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希望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上一篇:秦怀金赴甘肃调研中医药工作
下一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湖南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举行发布会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